浙江省縉雲縣壺鎮發現最古老的具尾錘新種甲龍——中國縉雲甲龍

作者:林妙可 来源:工兵樂隊 浏览: 【】 发布时间:2025-11-02 18:40:52 评论数:
中國縉雲甲龍複原圖(張宗達繪)
中國縉雲甲龍複原圖(張宗達繪)
中國縉雲甲龍頭骨背視圖
中國縉雲甲龍頭骨背視圖
中國縉雲甲龍尾錘化石
中國縉雲甲龍尾錘化石
中國縉雲甲龍(Jinyunpelta sinensis)係統發育位置,紅色字體顯示為有尾錘的甲龍類。
中國縉雲甲龍(Jinyunpelta sinensis)係統發育位置,紅色字體顯示為有尾錘的甲龍類。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浙江自然博物館(鄭文傑):2月27日下午,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開放獲取雜誌《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道了發現於浙江省縉雲縣壺鎮的新種類甲龍類化石研究成果,被正式命名為中國縉雲甲龍(Jinyunpelta sinensis)。該研究成果由浙江自然博物館鄭文傑和金幸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縉雲縣博物館王瓊瑛以及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東洋一等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中國縉雲甲龍化石2013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館、縉雲縣博物館和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聯合搶救性挖掘所獲。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包括兩個個體,其中一個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化石,尾錘碎片、脊椎和肢骨等,另一個個體保存了部分後下肢和完整的尾錘。縉雲甲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具有尾錘的甲龍類化石早了1000多萬年。
甲龍類恐龍最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尾部的尾錘了。但實際是隻有少部分甲龍有尾錘,而且尾錘隻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後期。甲龍類可能起源於中侏羅世,但早期的甲龍類化石比較破碎,目前確認的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此前有尾錘的甲龍化石隻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特裏赫特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最古老的保存尾錘的甲龍化石為發現於中國北方和蒙古的穀氏繪龍(Pinacosaurus grangeri),距今約8000~7500萬年前。
甲龍亞目(Ankylosauria)分為甲龍科(Ankylosauridae)和結節龍科(Nodosauridae)兩大類。結節龍類頭骨較長,尾部沒有尾錘。在甲龍科中,較原始的甲龍科頭骨較結節龍的稍寬,但仍就長大於寬,也沒有尾錘。直到較進步的甲龍亞科(Ankylosaurinae),頭骨變寬,尾部有尾錘發育。本次研究的支序分析顯示縉雲甲龍為目前最為原始的甲龍亞科成員。
此前研究人員通過對甲龍尾錘和尾椎的研究認為甲龍類的尾錘出現後從小逐漸變大,縉雲甲龍尾錘最寬處約為45 cm,如此大的尾錘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早期,說明尾錘的演化並不是嚴格按從小到大的演化,比此前想像要複雜。
浙江之前研究命名了兩種甲龍類化石:麗水浙江龍和楊岩東陽盾龍。麗水浙江龍的分類還有爭議,之前被歸入結節龍科,但在最新的分析中被歸入到了甲龍科中,由於缺少一些獨特特征,被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是無效種。麗水浙江龍保存了完整的尾椎,可以確認尾巴末端沒有尾錘發育,與縉雲甲龍不同。東陽盾龍沒有保存尾椎,但保存了愈合的薦盾板,屬於結節龍類。縉雲甲龍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個體,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浙江自然博物館專業人員根據已發現的化石對縉雲甲龍進行了複原裝架,複原後總長約5米,高約1.3米。縉雲甲龍的發現說明白堊紀的浙江生活著多種甲龍類恐龍,包括結節龍科和甲龍科兩大類。
中國縉雲甲龍的發現與挖掘
據所《浙江省區域地質誌》記載,浙江省縉雲縣壺鎮於20世紀70年代就發現了甲龍化石,但是當時的甲龍化石標本大部分都丟失了,也沒有進行科學的描述和研究。從現有的照片資料上看,當時的化石比較破碎,之後就被漸漸地遺忘了。
直到2008年6月,在浙江省縉雲縣壺鎮的一個開發區工地上,當地的化石愛好者李美雲發現了部分恐龍化石。縉雲博物館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立即對該化石進行了搶救性挖掘。當時發現了甲龍類部分頭後骨骼化石,標本采回後存放於縉雲博物館。
2010年開始,浙江自然博物館聯合縉雲博物館和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對縉雲壺鎮的甲龍化石點進行持續地野外考察。當時恰逢麗縉工業園區施工,對山體進行大規模挖掘,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發現,2013年3-4月期間,我們在工地現場發現了不少恐龍骨骼化石,搶救性挖掘了大量甲龍類化石。其中包括頭骨和一基本完整的尾錘化石,這是浙江省第一次發現甲龍的尾錘化石,這也基本確定該甲龍屬於較為進步的甲龍亞科。
修理和研究
從2013年開始,浙江自然博物館組織對采集的化石進行細致的修理和複原工作,經過多年的修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化石的修理工作,並完成了複原裝架。此次發表的論文是本研究第一個成果,研究團隊還會繼續深入研究,以更全麵地了解縉雲甲龍。
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02019, 41688103, 91514302)、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163120)和侏羅紀基金會的資助。
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1924-7
相關報道:中國縉雲甲龍!“浙江恐龍”大家族又多一員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都市快報(劉雲):昨天,浙江自然博物館報來消息——浙江研究的具尾錘新種甲龍,有了正式命名,叫中國縉雲甲龍!
對它正式命名的是昨天的《科學報告》,這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的開放獲取雜誌,在上麵成功發表論文,就相當於是“蓋章通過”,有了“正式身份”。
新加入“浙江恐龍”家族的中國縉雲甲龍,是一種怎麽樣的恐龍?甲龍類,可能起源於中侏羅世。目前確認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隻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特裏赫特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
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據《浙江省區域地質誌》記載,縉雲縣壺鎮在20世紀70年代,就發現了甲龍化石,但大部分丟失,也沒進行科學研究。
2008年6月,在縉雲縣壺鎮的一個工地上,當地化石愛好者李美雲發現了部分恐龍化石。縉雲博物館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立即搶救性挖掘,發現了甲龍類部分頭後骨骼化石。
2010年開始,浙江自然博物館聯合縉雲博物館、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進行持續的野外考察。
到了2013年3-4月,在工地現場發現不少恐龍骨骼化石,搶救性挖掘了大量甲龍類化石。其中,包括恐龍頭骨、背椎、尾錘、骨化腱、肋骨、肱骨、腸骨、坐骨、股骨、脛腓骨、趾骨等;另外,還有一些恐龍蛋、獸腳類恐龍牙齒。
在縉雲找到的這些甲龍,至少是5個個體,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這些化石當時從縉雲運到杭州時,裝滿了一輛9.6米長的大卡車,送到浙江自然博物館進行修理、複原。幾年下來,研究人員對它進行複原裝架,複原後總長約5米,高約1.3米。
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院鄭文傑說,算上中國縉雲甲龍,目前已正式命名的浙江恐龍有7種,其餘6種為麗水浙江龍、楊岩東陽盾龍、浙江吉蘭泰龍、天台越龍、中國東陽龍、禮賢江山龍。